随着夏季的脚步深入,尤其是三伏天叠加台风的影响,天气变得忽雨忽晴,忽冷忽热。不少人发现自己总是疲倦乏力、食欲不振,以为是中暑,其实,是遭遇了“苦夏”。什么是“苦夏”?如何缓解身体不适,度过阴晴不定的三伏天?浙江省中医院互联网诊疗中心医师李震远教您几招,助您轻松度夏。
暑湿热邪是元凶
不良习惯会加重
李震远介绍,“苦夏”并非特指某种疾病,而是夏季暑、湿、热等外邪侵袭人体,导致的一系列身体功能失调症状。这些不适包括全身乏力、精神萎靡、胃口极差、嘴里发苦或没味道、睡眠质量下降,甚至肚子不舒服、感觉低烧等。中医认为,苦夏的核心问题在于“暑湿困脾”。夏季的暑热与湿气联手,压制了脾胃功能,导致身体出现种种不适。脾胃功能弱的人,如平时消化就不好、容易拉肚子或腹胀者,以及体质偏虚、老人、小孩、孕产妇等,更容易受到苦夏的困扰。此外,平时工作压力大、作息不规律、缺乏运动的人,身体适应力差,也是苦夏的高发人群。
“中医认为,苦夏主要与暑邪、湿邪以及热邪与湿邪的勾结(湿热)有关。”李震远说。暑邪即夏天的主气——“热”,过度的热会耗气伤津,让人燥热、乏力、心烦。湿邪则是夏天尤其是南方或雨季的湿气特别重,湿气性质黏腻、重浊,最容易困住脾胃。当湿和热搅和在一起时,湿热蕴结在体内,人会感到身热不扬(摸皮肤不烫但自己觉得热)、口苦口黏、大便黏滞不爽等。若自身正气不足,或体质偏虚,就更容易被暑邪、湿邪侵扰,出现症状。
现代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,如贪凉过度、作息颠倒、饮食不节、缺乏运动或运动过度等,都会削弱正气,损伤脾胃,让“暑湿困脾”雪上加霜。
苦夏非疲亦非暑
三者有别需明辨
“很多人会觉得苦夏就是夏季疲劳或是中暑,但其实这几个概念并不相同。”李震远表示,苦夏主要是身体对夏季气候的适应不良,症状以脾胃失调为主,通常是慢性的、持续一段时间的身体不适感。核心是“困”和“虚”。夏季疲劳更偏向于现代医学的解释,指在持续高温环境下,身体能量消耗增加、电解质流失等导致的疲劳感,更强调生理上的能量消耗和调节负担,是苦夏的一部分表现。而中暑则是急症,是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核心体温急剧升高,伴随意识障碍、皮肤干热无汗等严重症状,需紧急救治。苦夏一般不会达到这种危及生命的程度。
如何安然度过“苦夏”?
预防为主,饮食运动皆需调
日常生活中,面对苦夏的困扰,李震远医生提出了一些简单易行的“度夏”小妙招:
饮食清淡好消化:多吃冬瓜、丝瓜、莲藕、百合等利湿、养阴生津食物,避免油腻、辛辣等食物。重点要少吃冰!平常可以喝常温或微温的白开水、淡茶水、酸梅汤。已经出现苦夏症状的人群应在“预防”饮食的基础上,更要严格忌生冷油腻。可以泡点陈皮水、藿香正气水化湿开胃。如果腹胀明显,可用山楂、麦芽煮水(山楂孕妇慎用)。
适度运动出点汗: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,进行散步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温和运动,让身体微微出汗,有助于排湿气。避免大汗淋漓。
空调使用要智慧:温度别太低(26-28℃为宜)。避免冷风直吹,尤其后颈、腹部、脚部。可以开客厅空调,人待在卧室,或者用风扇促进空气流通。定时开窗通风换气。晚上睡觉可以定时或用睡眠模式。
作息规律养精神:尽量保证充足睡眠,最好能在晚上11点前入睡。中午有条件可以小憩15-30分钟。
穴位按摩有帮助:按揉足三里、中脘、丰隆等穴位,可健脾和胃、助消化、化痰祛湿。每个穴位每次按揉3-5分钟,感觉酸胀即可。
李震远医生提醒,不同体质侧重不同,阴虚者重点养阴生津清热,阳虚者重在温阳散寒,但夏天大补易上火,需温和进行。老年人饮食务必清淡软烂、少量多餐,防暑护气。孕妇则需兼顾营养与情绪。所有特殊人群均应避免熬夜、贪凉及过度劳累,必要时可在中医师指导下调理。
红腾网-股票配资网站查询-散户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联系方式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