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过去,遇到事情时才会踏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。现在这里的围墙拆了,不仅场地变宽敞了、办事更方便了,邻里街坊在茶余饭后都愿意过来休息散步,就像是家门口的一个会客厅。”近期,拆除围墙的成都市邛崃市临济镇黄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式亮相,得到辖区居民们的一致点赞。
据悉,拆除围墙只是黄庙社区党委畅通服务群众“最后一百米”的工作的一个缩影。今年以来,临济镇以黄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物理空间与功能转型为突破口,引导社区党委深入践行“以事聚人”理念,系统化探索出一条“问需于民—空间重构—服务迭代—机制保障”的柔性治理路径,着力构建居民家门口的“幸福共同体”。
黄庙社区开展"社区微空间.近悦远来改造"专项人民建议征集
问需于民:激活治理“源头活水”
记者了解到,临济镇黄庙社区作为典型的“二级场镇”,与雅安市名山区黑竹镇街区紧密相连、一河相依。这种特殊的“毗邻融合”状态,既带来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机遇,也面临着治理边界模糊、资源整合困难、凝聚群众措施有限等现实挑战。
对此,社区党组织坚持“治理重在人心”,深入学习人民建议征集工作要求,先后开展2次专项征集活动,创新运用“小组群众坝坝会”“年轻群众周末问需”等形式,广泛征集不同区域、不同年龄段的群众意见,有效激发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。
多次进行专项人民建议征集
“这个过程中,居民提出的党群服务阵地空间闲置、功能单一、党群多样化需求难满足等问题较为集中。”黄庙社区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,为了让党群阵地“近悦远来”,黄庙社区坚定秉持“亲民、便民、利民”的导向,通过空间的重组与赋能,着力构建“易进入、可参与、能共享”的社区公共生活新场景,推动“行政办公点”向“居民会客厅”的服务转变。
空间赋能:推动服务“迭代升级”
拆除“隔心墙”,拓展“活力角”。空间的重塑,实质是社区公共价值的再生产过程。在此期间,社区党委首先对党群服务中心外的围墙进行了拆除,并精心打造了休憩空间,计划增配适老适幼健身器材。同时,附近居民主动捐赠小树苗进行栽种,计划使之成为群众茶余饭后放松身心、邻里交流互动的“活力角”。
围墙拆除后
清空杂物房,焕新民生服务。社区将昔日堆放杂物的昏暗边角空间,改造为明亮、实用的公益功能室,并引入低偿理发、基础理疗等高频次、接地气的服务项目。此外,创新性地将部分服务运营收益注入社区“微基金”,形成“服务供给—收益反哺—治理提升”的社区自我造血与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机制。
黄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多功能平台
压缩办公区,搭建议事平台。实行社区两委班子集体办公,传统的4间办公室演变为集“多村党建联席会议、区域产业发展研讨、社区治理协商议事”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,为跨界合作、民主协商提供了实体化、常态化的载体。
睦邻暖心坊服务
扮靓废弃栏,点亮社区微光。如今,一幅由退休老教师带领学生自发绘制的“和美黄庙”主题墙画引人注目,让改造后的废弃公示栏如同点亮了一盏温暖的社区微光,无声地诉说着居民对家园的热爱与共同愿景,成为凝聚人心、激发主人翁精神的独特风景。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改变,正是空间赋能激发治理内生动力的生动实践。
机制护航:构建多元共治“生态链”
为确保群众参与热情持久、治理成效可持续,黄庙社区党委着力构建坚实的制度保障体系,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社区扎根。
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响应体系。社区建立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、3个农集区分点、N个流动征集员为支撑的“1+3+N”人民建议征集矩阵,创新设立老书记工作室,邀请2位公认度高的老书记担任建议代理征集人。截至目前,累计收集有效问题建议18条,成功推动解决12条。老书记们还成功当面化解3个不合理诉求,有效预防矛盾升级,彰显了建议征集工作的权威性与矛盾调解的亲和力。
人民建议征集
构建“社区治理合伙人”共治生态链。通过建立“社区治理合伙人+需求清单+供给积分+正向激励”全链条机制。社区党组织每季度分析公共需求、发布项目清单,并运用“微创投”理念,成功动员26名居民主动“揭榜”,解决社区问题7个。同时,参与者还能获得积分匹配相应奖励,形成“人人有责、人人尽责、人人享有”的治理格局,让长效管理机制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
如今,升级改造后的开放式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凭借丰富的功能分区与温馨的设计细节,逐渐成为居民日常休憩、交流的人气聚集地。下一步,黄庙社区将持续深耕这一阵地优势,常态化举办各类主题活动,精准对接居民多元化需求。通过这一系列实践,社区正稳步深化以党建引领为核心、空间治理为载体、机制创新为保障、多元共治为目标的基层柔性治理新实践,努力将“家门口的幸福共同体”愿景转化为生动现实。
编辑:蒋力
红腾网-股票配资网站查询-散户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联系方式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